作为低空飞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垂直起降点通常设在市区的楼顶等人口密集区域,居民觉得“太吵了”,咋办?为做好对垂直起降点的噪声监测和管理,苏州出台了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地方标准。该《规范》由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去年7月,此项标准经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后,苏州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启动标准编制工作。该《规范》已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实施,既呵护城市居民的“宁静权”,也促进低空经济“飞得好”。
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目的与意义
为促进苏州市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在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控制达到国家及地方环保要求,提升周边居民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规范》。旨在为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噪声控制的技术指导和操作规范。
二、范围
《规范》规定了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总体原则、限制要求、噪声识别与评估、噪声传播控制措施、噪声监测与管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及其配套设施的噪声控制方案、实施评估规范与运行维护工作。
三、治理原则
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的噪声污染治理需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源头减量:优先考虑通过改进飞行器设计、优化运行程序等手段减少噪声源产生的噪声;
2.传播途径控制:利用声屏障、绿化带、吸声材料等措施,阻隔或吸收噪声;
3.受体保护:对声敏感区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确保噪声影响最小化;
4.综合管理:结合噪声监测、公众参与、法规执行等手段,实施噪声污染的全面管理。
四、限制要求
在管理要求上,《规范》明确了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限制要求,包括场界噪声限值、飞行器噪声限值、飞行器起降架次的限制。
五、噪声识别与评估
对于不同的噪声有特定的要求,根据声功率级测定、频谱分析、时间特性三类进行噪声识别分析。后续进行声环境影响预测,将所有识别、分析及预测的数据进行记录与报告,从而实现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噪声控制策略。
六、噪声传播控制措施
1.地面设施建设的声学设计
采用吸声材料减少噪声。设计采用双层墙结构,内部填充吸声材料,门窗采用隔音设计,确保维修作业期间噪声不外泄。人员密集区采用隔声窗、隔音门、吸音天花板和墙面,创造安静的工作与休息环境。
2.声屏障布局
在垂直起降点建设与设计中,应保证场界线上噪声相较于起降区域噪声小于10dB(A) 以上,若未能达到,则需采取加装声屏障等隔离措施。
3.综合设计考虑
在规划垂直起降点的时候,宜远离声敏感区,可以适当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或者现有的建筑设施,作为天然的屏障,阻挡噪声传播。
4.施工与验收
噪声控制工程需严格遵循施工标准,验收流程包括施工单位初步自检、建设单位组织预验收、整改复验、相关部门及专家正式验收,验收合格颁发证书等。
七、噪声监测与管理
1.噪声监测体系建立
低空飞行器的运营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噪声监测体系,如网络布设、设备选型、
数据采集与分析、应急响应、公众参与。
2.定期检测垂直起降点及周边环境噪声水平
定期检测垂直起降点及周边环境噪声水平,可从计划、标准与评估、暴露评估三方面进行定期检测。
3.制定维护保养
制定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维护计划,从设备维护、保养、升级与优化方面几方面来做。
原标题:起降不扰民!苏州施行全国首个“低空噪声”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