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智能制造网APP

安卓版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营销推广更便捷

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环保设备>资讯列表>两会再提新型储能,这次有6点不同

两会再提新型储能,这次有6点不同

2025年03月06日 13:46:17 人气: 24754 来源: OFweek储能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型储能”的表述相较于2024年首次提出时,政策定位更明确、支持方向更细化,标志着新型储能从初步纳入国家规划向全面深化发展阶段迈进。
 
  一、战略定位升级:从“新兴产业”到“战略引擎”
 
  2024年:首次将“新型储能”写入国家级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将其与大型风光基地并列,作为能源革命的核心抓手。
 
  2025年: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的“战略支撑”地位,将其定位为“能源转型的战略引擎”,并强调其与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的深度融合。例如,报告指出新型储能需与“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统筹建设,并推动其在调峰调频、绿电交易等领域的核心作用。
 
  二、政策导向转变:从“强制配储”到“市场驱动”
 
  2024年:政策重点在于通过强制配储要求(如新建新能源项目需配套储能)推动装机规模增长,但存在利用率低(日均运行仅3.74小时)和“建而不用”问题。
 
  2025年:取消强制配储前置条件(如《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转而通过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如辅助服务市场、绿电交易国际互认)提升储能经济性,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例如,2025年政策明确细化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规则,并探索电价机制改革。
 
  三、技术研发深化:从“初步支持”到“多元化突破”
 
  2024年:侧重基础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但未明确具体技术路线。
 
  2025年:强化科技自立与多元化创新,提出加大对锂离子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并鼓励“人工智能+储能”等跨界融合应用。例如,报告提出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动储能技术从单一电化学向压缩空气、氢氨醇等长时储能技术扩展。
 
  四、应用场景拓展:从“单一消纳”到“多场景融合”
 
  2024年:主要聚焦新能源消纳和大型基地配套,应用场景相对单一。
 
  2025年:推动储能向民生领域渗透,包括城市微电网、农村电力保障、工商业定制化产品等场景,并将储能与“零碳园区”“虚拟电厂”等新模式结合。例如,政策支持开发家用储能产品,并探索储能与氢能、绿氨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五、产业治理强化: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化”
 
  2024年:行业处于高速扩张期,但出现低端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等问题。
 
  2025年:建立产能预警与安全标准体系,通过《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淘汰低端产能,要求储能系统具备接受电网调度的能力并通过安全认证。同时,政策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行业整合与头部企业主导的生态构建。
 
  六、国际合作深化:从“国内布局”到“全球协同”
 
  2024年:政策主要聚焦国内市场,外资参与受限。
 
  2025年: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资参与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支持全球化布局。例如,《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优化并购规则,吸引外资进入储能领域。
 
  2024年政策的核心是“从无到有”的产业培育,而2025年转向“从有到优”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市场化机制、技术多元化、场景创新和全球合作,推动新型储能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对储能产业认知的深化,即从单纯追求装机规模转向注重技术突破、经济性和社会价值的多维平衡。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